魏荔彤曰:此三条虽皆外寒挟湿之邪,瘀而成热之证。喻昌曰:「六、七日」字,辨证最细。
不知此脉之数,乃外邪客热之数,非胃中实热之数也,其不能消谷食而反吐者,乃胃中本虚冷故耳。仲景另出手眼,以补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之里证,乃括少阳风伤卫、寒伤荣,风寒两吴人驹曰:少阳者,一阳也。
方有执曰:躁,手足疾动也;到,犹言反也,谓徒躁扰而反不得解也。此证之头痛者标也,咳逆手足厥者本也。
复发汗,谓汗而复汗也。或咳或下利者,邪饮上下为病,加五味子、干姜,温中以散饮也。
少阳之邪,进可传太阴之里,退可还太阳之表,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,其邪:外并于表,半表不解则作寒;内并于里,半里不和则作热,或表或里无常,故往来寒热不定也。盖以三阴兼表病者。
按鬲俞实系背俞部第二行穴,然常器之所云第三行穴者,当是鬲关,非鬲俞也。 故当灸之,更主以附子汤,以助阳消阴也。